因为战略储备物资非常有限,所以只能在短期内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
正是如此,在裴承毅提出加快战争进程,争取在2036年春节之前结束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时候,王元庆才会不遗余力的支持。实际情况是,在70多种必备战略物资中,只有最重要的30多种能够维持1年左右,另外的多种只能维持半年。虽然通过扩大进口、开辟新的资源产地、采取金融手段消化市场上过多的流通性等手段,能够对平抑物价产生帮助作用,但是这些都不是长期策略,只有尽快结束战争,才能使共和国的经济恢复正常。
从稳定国内经济来看,王元庆把颜靖宇调回中央,并且打破原来的惯例,让颜靖宇担任国务院总理,看中的就是颜靖宇管理经济的能力。说实话,顾卫民是个很好的会计师,却不见的是个管经济的舵手。
因为政府的调控起到了作用,所以大部分民众并不认为共和国的经济遇到了麻烦。
事实上,绝大部分民众关心的还只这场战争的对外结果。
准确的说,就是有没有必要打这场战争,这场战争会对共和国今后的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将对世界格局产生多大的影响。概括起来,就是能否通过这场战争,为共和国获得一个更加和平的周边环境。
民众对待战争的态度,准确的反映出了民意。
也就是说,民众不反对战争,表明大部分民众认为这场战争对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有积极贡献。民众开始反思战争,表明大部分民众对某些战争决策持不同意见。民众开始关注印度的战后政治制度,表明大部分民众更加关心如何将战争利益转变为经济利盖,如何通过战争获得实质性的好处。
毫无疑问,大部分民众都希望共和国能够获得实质性的好处。
由此也就不难想像,绝大部分民众都认为共和国应该在印度发挥持续有效的影响力。
准确的说,就是控制印度的战后政治体制,用占领军的身份获取经济利益。
民众的想法没有错,毕竟民众能够看到的也就只有眼前利益。当然,在“全民式”的网络大讨论中,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不应该过分干预印度内政,不能在印度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应该让印度人决定印度的未来,给予印度民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以积极有效的手段引导印度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学者的观点与民众的观点完全相反,对对于擅长研究政策的学者来说,他们看到的正是王元庆所想的。
在有才能的政治家面前,民意既不可违,又可以引导。
随着讨论全面展开,之前还在专心报道战争进程的共和国新闻媒体开始重点报道共和国民众讨论战争与印度战后问题的相关新闻。当然,在兵力部署调整完成之前,也没有多少战争新闻可以报道。随着主流媒体加入,“战争给共和国带来了什么好处”、“战争对世界产生了多大影响”、“应该如何处理战后的印度”、“共和国要不要在战后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等等问题成为了共和国民众在茶余饭后讨论的主要话题。虽然绝大部分普通人没有上电视的机会,但是网络媒体为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短短数日之内,共和国几家主要网络媒体上与“战争”、“战后问题”有关的帖子就超过了10万条,跟帖更是上亿条。在记者进行的随机采访中,就连一些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都开始关注战争问题,并且对战争有着不一般的见解。比如一名四川的农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道:希望战争早点结束,国家把粮食出口政策放宽一点,他家的粮食就能卖个好价钱了。
战争到底能够给共和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11亿个人,就有11亿种不同的看法。
对指挥这场战争的裴承毅来说,他还没有什么看法,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甚至还没有到谈结束的时候。
战争还没有结束,讨论战后问题又有什么意义呢?
卷十 龙腾九天 第175章 政治领袖
9月27日,裴承毅正式给各作战部队下达了战地休整命令。
虽然针对小股残余印军的扫荡行动还没有结束,但是新德里、苏拉特与维沙卡帕特南方向上的战斗已经结束,赖布尔的印军也在9月25日缴械投降,各个方向上的大规模作战行动正式结束。
下一步,肯定是攻打海得巴拉。
到底该怎么打,却不由裴承毅决定。
对各部队的情况做了详细了解之后,裴承毅意识到,共和国军队最需要的不是立即发动下一场战役,而是获得充足的休